古生代和古地球的構造系統與現代板塊構造完全不同。近年來,對地球早期構造樣式的探索一直是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之一。早期地幔的性質及其對流模式是揭示地球早期構造樣式的關鍵。最近發表的古巖樣品W同位素研究表明,古地幔主要由局部、相對獨立的小規模對流所控制(Mei et al.,2020;Tusch et al.、2021),在這種地幔對流模型下,古生代形成的早期地幔不均一性可以得到保留。
短壽命放射性衰變系統(如182Hf-182W、146Sm-142Nd和129I-129Xe系統)受晚期地質過程影響較小,通常用于限制早期地質過程和地球演化歷史。古生代和古代土壤樣品的μ182W值為正;自古古宙(36億年前)以來,地球樣品(主要由英云閃長巖-特隆赫米特花崗閃長巖和彗長巖組成)μ182W:正值、負值和零值共存;當前地幔被認為是相對均勻的W同位素組成,μ182W值為零(Mei et al.,2020)。因此,地幔的W同位素經歷了一個均一化過程。研究不同年齡巖石樣品的W同位素組成可以揭示地幔均一化的程度和過程,這反映了不同時期地幔混合的效率,限制了地幔對流模型。澳大利亞皮爾巴拉火山口的巖石形成年齡為35億至27億年,是這項研究的一個很好的自然實驗室。
最近,科隆大學的Tusch及其同事在PNAS上發表了他們對皮爾巴拉克拉通古代巖石W同位素組成的研究(Tusch等人,2021)。結果如圖1所示。樣品的W/Th比率可用于評估樣品是否經歷隨后的流體轉化。Pilbara克拉通Warrawoona群中未受后期過程影響的地幔衍生巖石樣品μ182W值為+12.6±1.4,受后期流體過程影響(樣品W通過流體轉化富集)的μ182W值較低,為+8.1±1.4。較年輕的巖石樣品(3.35 Ga、3.18 Ga和3.1 Ga)具有較低的μ182W值。皮爾巴拉克拉通巖石圈巖石樣品的性質μ182W值為+8.3±1,0
μ182W正異常通常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指LateVener模型。吸積后的薄膜假說表明,在核地幔分化后,大約有0.5%~1%的隕石物質被添加到地幔中,作為強鐵依賴元素的主要來源。這些地外物質的平均組成與球粒隕石相對應,μ182W值約為190(Kleine等人,2004),遠低于地幔值。本鞘可以被認為是在添加后薄膜材料和后薄膜材料之前鞘完全混合的結果。因此,如果地幔未與
第二種解釋涉及早期地幔分化過程。消光核素182Hf完全解體前(太陽系形成后的前90 Ma內)地幔分化事件產生的高Hf/W比源區具有μ182W正異常源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分化事件也會引起Sm-Nd分餾,滅絕核素146Sm的衰變會導致μ。182W正異常的源區顯示出μ142Nd正異常(Touboul等人,2012;Rizo等人,2016)。
皮爾巴拉克拉特最古老的地幔